为全面了解德国“工业4.0”的发展路线图、实施战略和行动计划,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顺利实施和企业转型升级,同时落实中德两国政府在工业4.0领域合作形成的六点共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协办的“德国工业4.0战略解读会”于8月24-25日在北京举办。会议邀请了以德国工业4.0平台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德国科学院院士艾纳•安德尔为领队的德国“工业4.0”专家组六位主要成员,在北京上演了一堂跨国“工业4.0”公开课。
工业4.0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典型特征是每天都在演进的过程性,它包括人类、技术和组织三大类共17个要素。在范围上,工业并非是工业4.0的全部,它还包括智能产品、物流、供应链等,此外还有通过互联网所能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只是工业在德国是基础,所以德国的工业4.0主要关注的是工业。
德国工业4.0平台咨询委员会用了17篇论文概述了它的含义,简单来说,工业4.0包括三个部分:
1、价值流的整合:工业4.0指的是一个更新级别的价值流的整合和组织,它以信息物理系统(CPS)为基础,瞄准的是整个价值链,贯穿整个生命生产周期。
2、组件:组件的外层覆盖着管理壳,通过信息物理系统,以数字的形式表现业务、功能、信息、交流综合、资产等来自哪里;设备相连则表明了路线图整个时间线是价值流的无缝连接,是实体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无缝连接。
3、纵向融合:智能机器、灵活性的生产线,以及多模式的辅助系统等加入后将使传统工业产生了新的生产力,也由此改变了工作地点和工作方式。
工业4.0德国工业的发展战略,主要是针对未来10到20年,具体来看它有五大支柱:
1、指导委员会工作组(具体包括发展组、架构组、标准组、研发组、安全隐私保护组等小组分支);
工业4.0通过嵌入系统、智能系统(智能传感器和执行器)、信息物理系统等进行生产状态监测、结构测、远程控制,从而创造价值。并且这个系统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控制能力。
1、协会目前管理6000多家企业,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来平衡每家企业的不同需求;
2、由于德国相关政策的限制,工业4.0平台目前还不能让所有的企业都参与;
3、工业4.0平台目前只涵盖三大技术领域(研发、安全、标准),范围有限;
2、安全,是永远重要的,既要保证生产线的安全,又要能对之进行分析;
3、语言,工业4.0语言与工作组之间要有紧密联系。
企业真正的决策不可能由机器人来完成,必须由人来进行,所以自动化的核心是从人的角度出发,需要满足人的需求。工业4.0不是要让机器替代人,而是要让机器为人服务。
2008年德国提出《高科技战略2020》,这个战略包括移动、能源、安全、通信、健康五个领域的十个项目,并在2010年首次公诸于众,这是工业4.0的前身。在这个战略中,德国政府资助了超过2000亿欧元的研究项目。2012年1月德国工业4.0工作组首先建立,正式提出了工业4.0的定义、愿景以及如何实施。中国正在进行的“中国制造2025”跟德国工业4.0非常类似,实施过程非常重要但不能着急,可能需要几年甚至20年的时间去慢慢演进。
此次会议,德国专家们不仅分享了德国工业4.0的发展路线、实施战略和行动规划等内容,同时还设立了两个分会场,供参会者和德国三大协会交流双方在工业4.0项目上的合作。本次活动共有来自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负责人500余人参加。
( 本文来源:中国汽车报、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