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会员中心> 会员动态
【方法论】程建新教授专访-----设计梦想一路执着
时间:2017-08-31             来源:

程建新,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设计学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二级教授、上海市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首席科学家。海尔定制D计划设计大赛评审。

问:很多人从小就有当设计师的梦想,也有半路转行从事设计的。您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 
答:我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因而取名为建新。那时拍照很奢侈,手头一时还真拿不出像样的照片,拿张中学时代外出写生的旧照吧。我自幼喜欢画画,儿时的梦想就是当个画家,中学时代在当地就有不少“粉丝”呢!
高中毕业后的“上山下乡”知青时期,在繁重的农活之余,我没有放下画笔,师从当时安师大的知名教授吴栋梁老师,学习专业绘画技巧,画艺有所提高。
后来被“贫下中农”推荐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 “动力装置”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由于绘画特长受到学校关注,随即调校党委宣传部从事绘画和摄影工作,1982年参与组建上海交大艺术系,从事素描和油画的选修课教学工作。

微信图片_20170901092726.jpg

问:那您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与设计结缘的?
答:上海交大作为理工科背景极强的名校,纯绘画总是处于“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状态,所以我向校领导提出筹建“工业设计专业”的建议,很快得到学校和国家教委的批准,当时的我虽然对工业设计了解不深,只是抱着一个朴素的想法:希望将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创造出更美观的工业产品。
然而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前两年只招“干部专修生”,为加强师资建设,1985年我前往中央工艺美院工业设计师资进修班(即后来被称为中国工业设计的“黄埔一期”)学习。1987年回到交大,担任了交大第一任工业设计专业的主任,1989年底,作为引进人才“转会”华东理工大学。
从此,正式走上了设计之路。
问: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做第一件设计作品时遇到哪些问题或难忘的事吗?
答:在工业设计发展的最初,“美工”和“设计”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一开始的设计比较多的侧重于 “造型”。所谓“第一件作品”还真不好定义,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1990年为中联医疗器械厂设计的“多功能震波碎石机”设计方案。

微信图片_20170901092730.jpg

最初,厂方认为方案仅涉及外形设计,出效果图就可以。但当效果图得到评审专家的认可后,生产部门却提出钣金工艺、材料应力、传动方式和结构等方面,有技术难度。结果,我运用扎实的机械设计知识功底,对提出的技术难题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使此项目设计顺利完成,并在第二届“上海科技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技术与艺术”结合的美妙境界。

微信图片_20170901092736.jpg

问:您有崇拜的设计师吗?您最看中他的什么设计理念?
答:我说崇拜乔布斯,你们会不会觉得我俗?可我真的免不了这个“俗”,他臻于完美的设计理念,以及那份属于“设计天才”的睿智、纯粹、远见、修养和大气将影响一个时代。

微信图片_20170901092751.png

问:我知道您在讲“设计伦理”时,引用了佛学的思想。您认为研究佛学会对设计有哪些帮助?
答:其实佛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问,很多大师级的人物都对此有所涉及,乔布斯、柯拉尼都声称自己“一心修禅”,其实就是感悟佛学的智慧,以求“开悟”。
谈到设计伦理,举个例子: “环保”的理念现在备受重视,而星云大师从“人间佛学”的观点看环保,就可从四个方面去理解,首先是心灵环保,其次是生活环保,第三,社会环保,最后才是自然环保。这比我们通常理解的“环保”深刻得多、本质的多。

微信图片_20170901092813.png

问:有很多设计师表示做设计很苦逼,找不到灵感,抓不到用户需求,设计出来的东西担心不受市场欢迎。您在设计这条路上遇到过哪些挫折和经历,您是怎样解决的?或者您的学生遇到此类问题,您是怎样指点迷津的?
答:其实做哪行都有自己的苦衷,我大学学的是机械,尽管我学得还不错,但与后来搞设计相比,那可苦逼多了,每天拉计算尺算着看不到希望的数据,手指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关键是你对设计有没有足够的热爱,设计的终极目的是为人服务的,是一个需要充满爱的事业,是一个“将心比心”的过程,有了与客户的“同理心”,你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纠结和顾虑了。讲老实话,在我的记忆里还真没多少挫折感和无奈感。
还是想对年轻的设计师或想成为设计师后生们说我的“老生常谈”:
第一,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设计师的责任就是让生活更美好,如果不热爱生活怎么谈得上让生活更美好。 
第二,要学会沟通,要有团队精神,学会跟各种各样的人合作。知识爆炸时代,每一个领域都很深,不可能做到全才。那你要学会和各种各样的人合作,吸收各个方面的优点。年轻的设计师,大凡能够做出成绩来的,都是合作的高手,这需要很高的“情商”

第三,要有创新精神,设计的本质是创新,是创造。人创造力受到阻碍主要有两个方面因素,知识太少和知识太多。知识太少,他没有深刻的知识背景,无法完成创新所具备的基本知识。而知识太多,也会有用得不好的情况,一旦有一个新的新法,很多知识跳出来阻碍,说这样不行,那样不行。读死书的人知识很多,但能力很差,知识和能力是两码事。只有知识能能转换成设计能力时,才是有用的。 
第四,要夯实基础,要脚踏实地练好基本功,包括设计分析能力、设计思维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和审计管理能力等。

问:我还听说您爱好摄影,您觉得摄影对于设计又有什么帮助?
答:是的,如果我出去没有带相机,就会觉得缺了什么。当然现在有了手机摄影功能的提升,少数时候也能顶一阵。
摄影就像语言、文字、素描、绘画一样,是一种记录思想的方法,记录对生活对世界的思考。摄影作品往往跟心境、知识、积累,甚至是时间、历程都有关系,所以说摄影能够唤起特定的一段记忆。举例子来说,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自己看到自己过去的某张照片时,会唤起对当时很多时间的回忆,甚至引发设计思考。
现在的数码相机,拍的过程和结果,就形成了一本生动且丰富的电子日记。所以拍完照片,我都会用心整理一番,就像过电影一样,内心产生很多新的东西、新的理解,然后从中挑选几张最有体会的,传到网上,让更多人的人去感受。
比如说我在英国白金汉宫门口拍的一张照片。白金汉宫里在阅兵,结果一个外国老头扛着孙子,坐在肩膀上看,老头望着左边,孩子望着右边,刚好都是侧面,当时拍也就那么回事。
后来发现蛮好玩的,我就把它放在网上,底下写了几句话:左顾右盼——不是因为代沟,而是因为不同的高度受到不同的诱惑,这就带有一点哲理了。我觉得摄影里充满了这种东西。你不必刻意去

追求什么,设计师需要遐想,有感而发,只要是健康的,至少是无害的,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特别有意思。
问:您平时有什么特别的生活习惯?是如何将设计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答:“特别”谈不上,我十年前有机缘参与了“智慧天台”文化开发项目,接触了汉传佛学第一宗“天台宗”,了解和参悟了佛学知识后,心态和生活变得更平和,烦恼少了,身体也好了。曾经在50出头时,有人问‘老师今年70有几了?’让我欲哭无泪,现在很多人都说‘60多啦,看不出来!’我知道这大有安慰的成分,但我可都当补药照单全收。
至于设计与生活的联系,教科书里大道理很多,不过这确实是个永恒的命题,设计离不开生活。在教学中,我非常关注这方面的培养,比如,新生一入学我就布置了第一个课外作业——‘三逛’,逛街﹕记录下感兴趣的若干路牌广告,详细观察其定位、地段等,分析吸引和不足之处,并思考如果自己来做应如何处理;逛商店:关注若干商店,分析其特色、档次、动线和品牌组合等要素;逛展览:参观各品类展览会,列举印象最深的产品、摊位、布展、广告语和形式感等。试图让学生把这种日常的关注、思考,逐渐转换成习惯,进而成为一种职业意识、自然属性。

微信图片_20170901092919.jpg

问:您做了多年的设计教育工作,见证了设计行业的哪些变化?产品设计方法论的改革?未来会向哪些方向发展?
答:我们国家对现代设计尤其是工业设计,其实是从70年代末才启蒙,直至80年代初,柳冠中、张福昌等第一批海归学者带来了系统的设计教学理念和方法。
设计行业经历了教育先行、宣传推广、社会认知、逐渐壮大、大干快上的曲折过程,现在进入一个政府重视、政策支持、精耕细作、融合发展的关键时刻,人们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期待着设计行业的价值在社会发展中真正彰显。
随着社会发展由工业经济、商业经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过渡,设计方法论也在不断进步、变革,现在总的趋势就是顺应时代潮流,从物理思维逻辑向行为思维逻辑转变,更本质地适应人类的健康发展。
问:您对定制家电怎样理解?您如何看待个人定制与满足群体的量产定制?
答:定制家电是当下行业发展的趋势性方向,但是定制不是“第三代商品”那种狭隘个性化和猎奇,而是利用大数据、模块化、智能化和预编辑化而形成的现代设计与制造。
问:用户参与设计流程与传统的设计流程不同,会对设计有什么帮助或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马云对话扎克伯格时曾说过

:未来发展锁定三个方向,1、十年内互联网将无处不在。2、阿尔法狗的胜利,预示人工智能将取得巨大进展。3、虚拟现实辅助的计算机,是未来五到十年最重要的数据平台。
互联网和大数据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大提升,从而也导致了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广泛理解和共识;以CPS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使得用户参与式设计流程成为可能;3D、4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又为个性化制造提供了实现的可能。这一趋势件有望成为下一阶段设计与制造的主流,尤其是对于类似于家电这样的生活消费品。
问:您对海尔定制此次发出的D计划,有什么看法?对参赛的设计师们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答:我有幸参加了海尔在之前举办的每一届设计大赛,毫无奉承地说,海尔对设计趋势的把握、对设计理念的更新和对创新转型的举措一直走在市场的前列。这次推出的D计划更是顺应了市场的发展趋势,把握住了市场的脉搏,也是从根本上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和方法,对于设计师和设计学子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体验机会。
所以,我鼓励各位参赛者,应好好把握此次机会,深入参与用户互动,考量人们对生活提升的真实需求,尤其是体验和情感需求,把握社会发展

的动向和现代设计方法,注重产业融合与协同创新,实现从创意到交付的全流程众创交互,从而孵化优秀的创意设计方案,落地为可量产的产品,推动定制新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分享到: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