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谈到:
您讲到的五个问题都很重要,特别是后面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不是很大的问题,也可以说不成什么问题,因为这是历史发展的过程。现代社会发展有多样性,从工业社会慢慢进入知识文明社会,信息、知识的内涵增加了,工业设计的概念也要调整、发展、变化。但是要改变工业设计协会的名称,我看也没有什么紧迫的需要。
我先说一下,我的背景和您的背景不一样。您在担任轻工部领导期间就领导协会工作,工业设计是很自然的传承,而且您对国家的工业设计发展也做了很大的贡献,是历史性的贡献。我呢,很简单,原来是搞教育的,在浙大当教授最后当了几年校长,然后在科学院当副院长、院长,也搞了17年多吧,然后后半段又兼了一点人大的工作,同时也兼了一段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工作。我的背景是机械制造出身,是流体传动与控制。所以,我对设计的认识是在浙大的时候开始的。
当时还是用工业设计的概念。觉得浙大要办一个工业设计专业,找什么人牵头,主要的支柱是什么,做了思考和研究。当时我们认为工业设计要有三根支柱,不是两根。一个是艺术,这是肯定要的,或者工艺美术这方面要有人才;第二个是科技或者说工程技术,包括材料、结构、人机工程学等;第三个还要有工具,不光是一根铅笔几张纸,传统它就是这么起来的,大概是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采用计算机工具,当时的概念是CAD、CAE,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要把这三块结合起来。
然后说找谁呢,就找了潘云鹤同志。因为潘云鹤本科是同济建筑系毕业的,建筑系毕业生在艺术修养跟工程方面修养都是有的,他后来考了浙大计算机系硕士生,研究题目是平面设计,实际上是花样设计,但是他拿是的计算机科学的硕士学位。觉得他正好在这三块都有自己切身体验。当时他在计算机系作主任,所以,请了他来负责创建浙大工业设计专业。同时,机械系也出来了一帮人。在机械系,因为制图学分没有过去那样多了,有些教师就学了计算机,他们转到机械设计方面来了。当时机械也搞机电一体化,有一些青年教师既懂机又懂电,那时还没有智能化的概念,还是机电一体化的概念,产品要机电一体化。然后再从外部引进一部分人,主要是美院来的,工艺美术方面的。当时也没有想把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城市规划都放在这里边,浙大是有建筑系的。当时的做法就是,要使传统工业设计在内涵和方法上逐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现在,框架还是那个框架,当然他们又有了新的发展。
这次强调设计是从两年以前开始的。其实,我原来在科学院的时候没有太多地考虑设计方面的问题。在科学院的时候,主要考虑科学原创、观念和技术的突破。科学院也有一些高技术领域的包括国防方面项目,要考虑系统的集成。我当时也是很赞成科技大会提出的“创新的三个内涵”。第一个叫原始创新,我的理解是,科学原创加上技术原创;第二个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这里面其实已经包含了在引进消化基础上再创新,只不过是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有新的突破;第三个就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这实际上也包含了集成创新。这个提法,从现在看来是符合那个时期的中国的实际情况的。
当时的注意点没有放在创新设计上。我退下来后就考虑再鼓吹点什么,做点什么。我把包括当时您的文章,国外工业设计方面的文章,创新设计的文章,建筑设计的文章,都从网络上调出来,可能有几百篇文章,我都浏览过一遍。我有几个基本的想法,一个是,中国发展到现在,30年的改革开放,变成了制造体量很大,机械制造方面是第一位的,进出口贸易也是走到世界前列,而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80年代中期时候的不到一千美金,到现在四千多美金,那么,现在光靠引进消化基础上再创新,光靠一般的所谓的集成创新是不够的,中国现在需要有设计的创新,或者是创新设计来引领科技方面新的突破。这对过去讲的三类创新有补充和强化。其实,原始科学创新有两种,一种是偶发的,偶然在做实验当中有个发现,结果很重要,就突破了;更多的还是,先要有创意,要有目标和实验的设计,然后是突破了原始的科学创新,或者是观念、技术创新。集成创新也一样,你不能把本来无关的已经有的技术都集成起来,你一定要有目标设想,要完成什么任务,同时可能要涵盖什么需求。过去讲经济技术要求,现在还要考虑环保方面的要求,有的甚至还要考虑市场行销方面的竞争性。集成创新也是要设计引领的。引进消化基础上再创新,这是一个阶段的产物,现在再只讲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搞不好就会异化成为局部性的小改小革,而不是创造性地再创新,你只有创造性再创新,才能够超过他,替代他,而且可能不光是满足市场需要,还要创造新的市场。所以,我觉得原来提出的三个方面创新都赞成,都要坚持,都要鼓吹。现在我看中央领导同志文章基本都还是强调这三个方面,没有大的变动,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当然,我退下来,作为长期在科技界工作的人,我的体会是,再讲一些,再研究一点,再鼓吹一点现在被社会忽视的、不够重视的,就是您讲的第二条,就是社会上强调设计不够。设计,它从大概念来说,包括邓小平为什么称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啊?大到可以从政治上、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上说,但是这个太大了,可能会引起许多方面的歧义。
所以,我当时讲的,还是定位在面向制造业,面向实体经济,面向工业制造与过程,但并不只面向工业产品。这是第二个考虑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