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中国工业设计十佳大奖终评答辩会于8月10日在京结束。2013年度的十佳大奖评选,在终评阶段增加了现场答辩环节,包括港台在内的来自全国各地的60个参评单位或个人参加了现场答辩。答辩分为四个组:企业组、设计公司组、设计师组、教育工作者组。本刊记者在现场采访了答辩者。从被采访者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在转型升级中表现出来的新实践、新趋势、新观点。
看点一:创新型企业眼中的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是内需动力
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陈龙辉认为,随着我们规模的扩大,在产业整体升级正处于的过程之中的契机当中,所有的东西我觉得是水到渠成的。以前我们跟着别人走,但是走着走着,发现前面没人了,所以是时候该琢磨一下我们该怎么走,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在我们中国,整个产业的基础在哪里,积累那么多年,知识在哪里,我们不得不闯进了,前面没人跟了。
广东小熊电器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邓财科说:小熊从2006年创立到2013年,走过了比较艰辛的过程,我们是从网店开始做起,逐渐向终端扩大,创新对我们来说比较重要。现在小熊对于转型升级,一方面是继续扩大我们的电商领域,另外是要向国美、苏宁等大型企业看齐,要落地线下,出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不能耽误”的一种模式。
转型升级意识在提高
山东硅元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任允鹏认为,对于转型升级,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设计还停留在一个比较粗浅、比较初级的基础上,应该认识到设计创新是一个大的概念,而非简单的产品改良。
广州市恒福茶业有限公司市场中心经理刘文认为,很多传统文化都被很多现代人的生活遗忘掉,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应该去挖掘、去研究的。我们以工业化的设计理念引导传统文化和技艺的转型,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现代工业技艺的结合是创新点。
厦门大千振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巫国宝认为,要根据各个企业的情况,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潮流去进行整合,如大千集团,就是用工业设计的理念对传统的装修家具进行产业升级,使传统的装修和家具在工厂生产化、模块化来提高我们的质量,提高效能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台资企业“艾美特电器(深圳)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黄守诚认为,把握机会是重点,而把握机会眼光要够远。我们也常常和国际上的商业伙伴来往,来拓宽自己的世界,才知道机会来的时候会准备好,要不然机会来了也抓不住也没有用。1996年我们就成立了工业设计团队做内销,1997年开始做内销产品,当时的台商中没有人这样做,但是我们看到消费市场将是这样的走向。
注重产品形象与品牌效应
雅鼎卫浴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设计部经理黄斌讲到,我们是白手起家通过工业设计发展至今,大部分产品是通过外贸来做原始的资本,现在将自己的品牌在国际和中国市场入手,成为转型升级的一个手段。而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说,我们的设计创新要立足产品使用和外观方面。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工业设计师张强认为,我们的产品基本是比较笨重的形象,给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因而我们企业现在也在转型,以前可能以产品模式,即面向功能性的产品去推广。但是现在我们的产品功能上是一方面,外观及色彩的一些搭配上又是一方面,以此来提升我们的品牌。2010年我们做了一款搅拌车,当时参加北京展,有个商家在展会上对我们的接待人员说,这个很漂亮,当时就定了50台。商家是看重了这款产品的外观。
宁波力德尔文具礼品创意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殷永生说,转型升级的问题,从单纯工业设计企业来说,原来是只针对于外观,配饰来取胜,从目视方面取胜。现在真的是讲究全方位,除了目视,看着好看,触感,握感,手感和功能等这些都是要360度全方位考虑的。所以转型要里里外外对产品有个整体的考虑,这样以后设计公司才会有生存空间。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造型技术部部长杨剑宇认为,就目前的汽车产业来讲,可以在提升造型和品质感这两个方面进行一些努力,现在消费者对于汽车造型的关注越来越高,尤其是很多买第一辆车的人,往往只重外表,所以这个是我们注重创新的一个机会。
北京威克多制衣中心开发部经理张文超认为,从服装来讲,包括所有的轻工行业,目前的企业转型最主要的是产品的升级,各个行业都是处于这样的一个阶段,希望所有的产品都突飞猛进发展。
厦门松霖科技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唐擎风说道,转型升级,我们早在90年代末期即2000年左右就开始了,那时国家还没有提倡,我们创造了第一个品牌:水利式松霖。但由于走了弯路没有做起来。2006年我们又开始做,又由于未能处理好代工企业的关系,再一次品牌失败。2008年破釜沉舟,一定要实现我们品牌的升级转型,把公司营业额将近一半投入我们品牌的建设里,集合我们整个集团的研发、设计、生产等力量全面推进我们的品牌。我们从卫浴单品代工企业转型成为做家庭家居产品以及厨房卫生间的整体设计产品的研发为主的一个品牌。
技术与设计创新都重要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设计中心主任陈政认为,转型升级的机会就是设计创新,设计创新应该成为最重要的一个核心的竞争力。
上海中兴软件有限责任公司设计总监陈志远认为,转型升级首先是要抓住技术趋势,很多设计的突破都是根据技术趋势的突破,所以一定要对技术非常敏感,抓住每一次的技术变革,设计创新的机会是基于技术的创新,现在的手机体积其实很小,他能够创新的空间是比较小的。
广州尚品宅配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李庆阳说,企业转型不是一个简单的新产品研发问题,也不是可能依靠几个新产品就可以完成企业转型的问题,而是彻底的改变企业的思维以及为顾客提供充满价值的服务,在企业转型活动中设计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以信息化为手段,首创“大规模数码化定制”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了流程管理数码化、销售服务网络化、生产配送集约化。成功实施“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并实现重大的产业转型升级。我们通过家具设计系统、网上订单管理系统、条形码应用系统、混合排产及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并结合生产设备的改造升级,建立了“家具企业大规模定制生产系统”。
看点二:教育工作者眼中的转型
同质化、雷同性严重,设计教育急需转型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教授李亦文认为,目前来说,设计教育主要面临的是雷同的问题。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设计教育基本上是相互之间复制,缺乏自我的体系和思想,特别是我们中国的教育受到西方的影响比较大,然后基本上大家都在重复一些,可以说是西方的成绩,也可以说是他的错误,因为本来设计教育直接搬过来是不行的,而中国的教育背景不一样,孩子不一样,导致整个文化背景也不一样,那么这本身也是有问题的。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崔天剑认为,设计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同质化。我们国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学校也都有自己的专业特色,或者是行业特点、背景等。但实际上的教育行业,最近这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像了,如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设计专业没有太大的区别,感觉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比如,近年来大家一窝蜂的把学院改成大学。此外,本科和专科层次上面越来越相似,没有本质化的区别。其实应该拉开,或者说有明显的区别,专科、本科、研究生各注重哪些方面,因为工业设计行业或产业里需要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吴翔认为,设计教育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同质化,我们现在不缺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及政府的支持,似乎设计的春天来临了。设计教育要创新,但是现在看到的、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如喜欢相互学,喜欢仿,到国外去考察,这个学校仿那个学校,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可以借鉴,但是不可以仿,从而出现了这种同质化趋向。
教育与实践脱节,设计教育急需转型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朱钟炎认为,企业实践,对设计来说要特别强调。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实践与理论相脱离。德国的教育和日本的教育非常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我是从企业走出来的老师,但是现在中国大多数的学校老师从企业里出来的非常少,这点在国外的学校里,教师大多都是从一线企业出来的,而我们却是从学校到学校,学生只是理论,没有实践。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郑刚强认为,中国的设计教育和市场的需求有脱节之处,这是由中国的大学教育模式所限。中国高等教育对于师资类有学历的要求,现已提升到博士,最起码是硕士文凭,然真正一线设计师他可能很有实力,但不一定有很高的文凭,因为他在实践中成长。而拥有很高的文凭却可能缺乏实战经验,这就造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缺陷。
厦门理工学院教授康兵认为,教育和市场之间还是存在一些脱节,真正的把教育相关的设计融入到企业的产品开发是要有一段路要走。所以我认为能够邀请一些企业的成功人士或被世人所重视或其他实践成果拿到教育中来,为学生进行一些实际教育,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为了将实践与教育之间的高度融合,学生应该真正迈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市场,因为工业设计是走向生活、走进现实非常重要的一个产品设计。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业设计师陈炬谈及,培养的学生目的就是让他就业,在社会上有一技之长,能够很顺利到岗位上就业,但是往往现在的教育跟岗位的需求还有很多要调整,比如前两年说的零距离,真的是否能够零距离,我一直是打问号的,如果是零距离,意味着学生出来就适合这个岗位,那么学生未来的持续性发展这一块怎么去考虑?我反过来认为,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高于现状的,让学生出来不断的有这种动力往前走。
设计教育结构要调整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范圣玺认为,我们设计教育时间并不长,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现在需要作出大的调整,包括专业、学科体系等架构。因为设计的概念在变化,设计的领域在不断扩张,设计教育如何能够起到思维转型、思维创新,从而提供持久性的人才支撑,等等问题。对于培养这样的人才,设计教育需做出一个相应的较高调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蔡军认为,学生的知识结构怎么对应现在的比如说90后、00后这样的学生的知识结构的改变,这与我们过去不一样了;另外,我们的设计教育从自身的老式知识结构来说,还是站在80年甚至是70年代的老式的接受教育背景来看的,如果说要更为前瞻的去考虑现在的教育,需要现在的设计教育工作者不断的与时俱进、创新,要有一个前端性眼光去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结构,提升不断创新这样一个改变。
山东大学工业设计系教授赵英新讲到,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校的教育比较枯燥,不深入,照本宣科的去教一些过去已有的知识,这对培养人来说是不利的。因为设计日日在创新,如果传统的知识抱住不放,只会令学生人才的流失。所以我建议,有可能的话,以学会的名义组织一个讲师团或是教授工作团,针对当前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可以去学校指导,去交流。这样,能够解决学校当前存在的问题。教育,特别是设计教育,这个路径要是走不好的话,这不单是一个简单的某个学科的问题,而是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的问题。国家之所以把工业设计放在一个未来要发展的七项工作之一,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三强调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其意义就在这里。它不是个虚的,是与市场对接,对社会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它是一个转型,是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的一个必由之路。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过伟敏认为,要在尊重教学规律下解决中国发展当中的一些问题,设计教育应该有担当。我们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有很多传统的东西,在国际的背景下,是要增加自信,展示我们的风采。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赵江洪认为,设计教育是一个上天和入地的问题,设计是一个很有哲理、思想、有自我看法的这样一个专业,但它还有另外一个面,即不能停留在个人层面,要成为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推动力。所以设计教育不仅要有很高的思想、哲理、技能,同时能够静得下来,做实际工作。此外,现在世界发展很快,新的方向不断地涌现,比如说交互、信息,那么一定要处理好设计的新领域、新发展方向,因为我们很容易失去设计作为一个门类,作为一个领域,作为一个职业它应该有的最基本的东西。
(未完待续)